標題:

三峽老街的特色有哪些?

發問:

社會報告要交 三峽老街特色和其他的一些名產

最佳解答:

版主您好: 像霧像雨又像花提供資料如下: 三峽老街的特色有哪些?三峽鎮特色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嘉慶八年(1803),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台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三角形平原,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民國九年時,改為三峽而沿用至今。 三峽鎮歷史 台灣開始有文獻紀錄距今大約只有400年,在此之前統稱史前時代。目前為止,本鎮共計發現有鵠尾山等十處遺址,經過判斷,三峽屬於圓山文化。本鎮最早有文獻的舊名其實是三角躅,後來才演變成三角湧,乃至今日的三峽。三峽一帶的河流與山麓,在漢人尚未來前,便是雷朗族人的居地,高山上則有泰雅族人。據說在明代初年,鄭中貴(一說王中保)從南部步行來到雞籠,曾途經淡水河上游,看到鳶山與獅頭山之山形奇特,當時三峽尚屬未開發的原始地帶,只有靠近河岸邊的地方才有少數番族居住。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泉州府安溪人陳瑜獲得開墾海山莊之墾照。早期墾拓路線,由南靖厝,慢慢開拓至三角湧。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以後陸續有移民由南靖厝越過大嵙崁溪到隆恩埔開墾,三角湧漸成開墾中心。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都有移民,其中以泉州人最多,特別是安溪縣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開墾柑園、劉厝埔方面的安溪人與客家人因爭地造成閩粵械鬥,粵人敗北遷往中壢、楊梅,三角湧、鶯歌石成為泉州人村落。此後近百年泉州人與客家人、漳州人械鬥不斷。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簽下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軍於當年5月29日登陸澳底,6月11日進駐台北。6月下旬,日軍在推進至桃園、新竹的過程中,遭遇以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籍民勇伏擊,勢力稍挫。7月13日清晨五時許,日軍近衛師團特務曹長櫻井茂夫率領之運糧船隊共35名,在三角湧隆恩埔附近遭到蘇力、蘇俊、林久遠、陳小埤等人為首的三角湧義勇軍奇襲,經數小時激戰後,幾乎全軍覆沒,僅4人倖免脫逃(電影《一八九五乙未》劇情為全軍38員覆沒),史稱隆恩埔戰役。同日清晨七時許,日軍坊城俊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今桃園縣大溪鎮)支援時,在分水崙附近遭到三角湧義勇軍包圍伏擊。經兩晝夜血戰後,有四名日軍士兵化裝成乞丐逃出求援。7月16日,支隊本隊山根信成少將率援軍趕到解圍。此役日軍死傷數百人,而義軍僅傷亡數十人,史稱分水崙戰役。也因這些反抗,日軍於7月下旬開始在桃園,中壢,甚至大漢溪流域,實施所謂無差別掃蕩式的焚村與殺害客家平民事件[5]。 1920年,全台行政區大變革,改設立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之後因住民聚增,逐漸繁榮,而升格為三峽街。戰後改設台北縣三峽鎮。農業特色 傳統農產:稻米(蓬萊米、在萊梗米、圓糯米),甘藷,茶,甘蔗,花生,柑橘,香蕉,李子,薑,綠竹筍,桂竹筍 特殊農產:龍井茶傳統人文節慶祭典 農曆正月六日是清水祖師公聖誕,有賽神豬的習俗。農業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是地官大帝之誕辰,中元普渡會放水燈,三峽藍染節。觀光景點 三峽祖師廟,三峽老街,鳶山,行修宮, 東麓瀑布,東眼瀑布,湊合賞鳥區,樂樂谷,大板根森林遊樂區,山中傳奇,滿月圓森林區,三峽虹橋。推薦伴手禮 五寮筍,三峽海山茶,龍井茶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B05363184/o/101011090675313869625141.jpg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89%E5%B3%BD%E9%8E%AE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一、三峽簡介 三峽地區,位居三角湧溪、六嵙嵌溪及橫溪三河交匯之處,略呈三角形,開墾的先民命之為「三角躅」;相傳明初未開之時,就有漢人探險至此。剛開始三角湧屬諸羅縣海山堡所轄,至清嘉慶年間,人口聚增漸成聚落,乃改其舊稱為「三角湧」(湧,閩南語『起浪』之意),一直到了日據時代,才改為今名「三峽」。 三峽鎮位於臺北縣轄內,居臺北盆地西南邊緣,由臺北市區到三峽約需一個多小時 的車程。三峽對外以公路為主,交通並不十分便捷。三峽地勢由東南漸向西北傾斜,兩條主河,三峽溪(即三角湧溪)和橫溪,發源於東南,繞境西邊,而於東北注入大漢溪 ,基本上鎮裡大部分的區域是山地和丘陵,西面的鳶山,相傳於鄭氏時代,鄭軍以為大鳶,曾發砲擊之,今斷痕猶在。平原區的面積僅佔全鎮的百分之八,中山路、仁愛路一帶為全鎮的平原精華區,分布在溪流西岸,而溪流分布之處,多呈現陡峭狹隘的地形, 平常枯水期,淺可見底。 三峽全鎮東西寬17公里,南北長16公里,全鎮面積191.48平方公里,居北縣各鄉鎮面積第二位。現有人口約86000人,特產為柑橘、竹筍、茶葉,山明水秀,風景優美 二、三峽歷史 現今的三峽地區最早為平埔族,以及泰雅族的大豹、詩朗等社原住民的居住地。三峽因為位置優越,地形易守難攻,因此成為臺灣北部最早的重要聚落之一。明鄭時期,本地隸屬天興縣,及清朝改隸諸羅縣,而後北部建淡水廳,三角躅改名為三角湧。 三峽舊名的由來,乃因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在此匯流,再加上周圍有山脈環繞,於是讓處於平原和山地的交接處有了優越的發展條件,便利的河運更使三峽成為當時北台灣的重要內陸船運碼頭及物資集散中心。 興盛時期的三峽在主要物產及經營項目上有:染布、樟腦及茶,尤其染布更是重要行業,為當時台灣染布重鎮。然而隨著交通重心的轉移及河運的沒落,三峽的商業地位也逐漸被取代。 光緒二十一年,日軍侵臺,義軍以三峽險要的地劫為守,堅拒日匪,每給日軍重大打擊;日軍大怒,集中兵力進行猛攻,且將街道、屋舍、廟宇全部燒燬,繁華的三峽,頓成一片焦土;義軍被殲滅,五百餘人,屍橫遍野,這段悲壯的歷史,迄今仍刻劃在三峽的抗日古道上。居民則逃離家園,隱遁山林,而後日人改採安撫政策,經過近十年的時間才又重建了三峽。 二十一年,日人據臺後,置臺北縣,越明年,設三角湧辦務署。日治大正九年(1920)改稱三峽,置三峽莊。光復後改為三峽鎮,直隸臺北縣,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三峽轄有二十四里,其中公館里、秀川里、八張里、中埔里以及礁溪里,為主要市區所在。 雖然三峽的經濟利益消失,但在文化價值上卻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為結合宗教與藝術的三峽祖師廟,擁有細膩的雕刻、繁複的造型,讓祖師廟享有藝術殿堂的美譽。因此這麼多年來,三峽祖師廟早己成為三峽的代名詞,也成為遊客遊覽此地的最重要目的地。 三峽人口外移情形嚴重,有鑑於此,三峽鎮二十年來,以祖師廟為中心, 積極發展觀光事業,對於促進三峽近年的建設,助益頗多。 2010-11-13 20:15:03 補充: 三、三峽老街的歷史 老街的簡史: 三峽民權老街位於台北縣三峽鎮,以民權街、和平街、仁愛街和中山路保存最完整,而民權街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至今仍保留完整日據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民權街的舊名為『三角湧街』,至清代以來就是三峽重要商業街道,許多物資、貨品都在街上交易買賣;於日據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被拓寬,屋簷、騎樓、排水設施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當時街上盡是染布、製材、茶莊等商家,新洋樓也競相興起,呈現出三峽的風光歲月。 2010-11-13 20:15:22 補充: 三峽民權老街為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士,渡海來此屯墾的發跡地,從位於長福街的福安宮,和位於最南側與八張交界處的另外一座土地公祠,三峽民權老街便開始在這兩座土地公祠之間的地帶發展起來,當時的商店市集,為現今的民權街附近一帶及從清水祖師廟側的長福街與民權街交角處開始,往西南方向至三峽溪支流中埔溪為止,一方面是便利上山,開採豐富的山產;另一方面也可就近取水和運輸,山於腹地狹窄,後來便限制了三峽民權老街繼續向南延長發展;三峽民權老街長約260公尺,有100多座古老街屋,已被列為三級古蹟保護,但因缺乏維修,於民國82年解除古蹟指定,老街的保存因此岌岌可危。 2010-11-13 20:16:18 補充: 。(註二)在大嵙崁溪右岸肥嶗深入內陸的高山地帶,則有泰雅族人散居其間,聚集有大豹、詩朗等社。此地原屬霄裡、龜崙、大豹等社原住民之田原。 2010-11-13 20:17:43 補充: 有要再和我說~ spodg08600@hotmail.com 如有盜用請和我說CEE950A255C9C3B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ui4w8 的頭像
    ceui4w8

    百科全書

    ceui4w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