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李紳的生平故事

發問:

很急 很急 快點幫幫我啊

最佳解答: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7%B4%B3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詩人。 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江蘇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蘇無錫東亭長大廈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進士,補國子監助教。歷官翰林學士,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四年(824年)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開成五年(840年)任淮南節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揚州。《全唐詩》錄《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為著名。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其他解答: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曆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 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 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 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曆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曆。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故事 李紳為人剛直,當諫官時得罪過一個顯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剛登基,就參了李紳一本,敬宗就找個借口把李紳貶為瑞州司馬。 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岭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沒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地方官說:“李司馬有所不知。這康河有條老雌龍,這河水漲不漲,全看它高興不高興。 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備下三牲禮品,上媼龍祠去求水,只要老龍高興,馬上河水就漲。李司馬,你不如備上禮品,上媼龍祠禱求一番,試試如何。”李紳說:“禮品還分多寡麼?”“禮品多,水漲得就大就快,禮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講了。” 李紳勃然大怒,說道:“世上貪官汙吏勒索百姓,猶令人憤恨,沒想到龍為一方之神,竟也如貪官惡吏一般,可憤可惱,我偏不上貢,還要作文罵它一頓!” 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千萬不可莽撞!惹惱了老龍,恐怕要誤大人行期……” 李紳說:“當今天子惱我,尚不過把我貶到端州,水中一鱗蟲,看它能奈我何?”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研好墨,伸好紙,手指著老龍塑像,寫道:“生為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為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為龍乎……倘不,吾當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了,一道清煙昇起。 地方官嚇壞了:“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十分靈驗,你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傲然一笑,說:“誤了行期,大不了丟了這頂烏紗帽。要是惹惱了我,拼著一死,我也要毀了這老龍祠,教世人不信這等惡神!”話沒落音,家人稟道:“老爺,河水漲了!河水漲了!” 果然,洶涌大水從媼龍祠後滾滾而出,片刻之間,康河成了十幾丈寬,深不見底的大河。地方官又驚又喜,喃喃說道:“難道老龍也怕李司馬的檄文麼?”20C18AF99341980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ui4w8 的頭像
    ceui4w8

    百科全書

    ceui4w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