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人如何在生活中剋制自己的欲望?
更新: 這是一題簡體字網站的問題,借題,請師兄指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58850 看不懂簡體字的師兄,請用這網站將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 https://name.longwin.com.tw/twcn.php 。 更新 2: 轉貼自末學在該題的評論區所寫的意見:... 顯示更多 轉貼自末學在該題的評論區所寫的意見: 如果您學習末學所學法門,我們的方法,沒在克制、勉強、排斥或對抗,只是練習自己覺觀的能力及覺觀能力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 練習的初期,由於覺觀時念住所緣,自己的注意力被轉移到自己念住的心一境性或專注於所緣的專注於覺知或觀察,自己原來的慾望就已經不相續了。 覺觀熟練後,自己很容易就能轉移到禪境或所緣,就更不需克制、勉強、排斥或對抗。 若能開始練習覺觀苦集滅道,熟練後自己就漸能了解苦的無常無我,覺觀苦集滅道的方法,不只是能不被苦牽著走,自己的覺性越開發,就越能覺觀到自己被無明、我慢等牽著走的過患,也能覺觀到如何就不落入各種過患,自然的就不會再走過患的路(離),自己就慢慢能親身體驗體會出究竟的滅苦之道,而漸不在被任何因緣或境界牽著走。 更新 3: 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就能漸趣向如實,就能漸不被五蘊牽著走,就漸不再在世間法中輪迴,這都是因為學習佛陀所教導的苦集滅道而有的中道智慧,而不會在世間法中頭上安頭或以妄止妄。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而趣向於出世間法,是在這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時就在練習的,之所以說這是出世間法,其差別只在您有沒中道智慧,若不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沒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能力之前,自己行的幾乎都是輪迴於三界的業,能趣向如實後,就可能在累積解脫煩惱自在生活的資糧。有興趣練習直指人心,趣向如實的師兄,請參考末學在知乎的回答。純參考,用而不執,別被末學說的牽著走,您越練習覺觀,能力到時,自己就能了解自己是如何的沒被因緣或境界牽著走,若有興趣請由這篇回答往下看:ht... 顯示更多 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就能漸趣向如實,就能漸不被五蘊牽著走,就漸不再在世間法中輪迴,這都是因為學習佛陀所教導的苦集滅道而有的中道智慧,而不會在世間法中頭上安頭或以妄止妄。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而趣向於出世間法,是在這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時就在練習的,之所以說這是出世間法,其差別只在您有沒中道智慧,若不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沒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能力之前,自己行的幾乎都是輪迴於三界的業,能趣向如實後,就可能在累積解脫煩惱自在生活的資糧。 有興趣練習直指人心,趣向如實的師兄,請參考末學在知乎的回答。 純參考,用而不執,別被末學說的牽著走,您越練習覺觀,能力到時,自己就能了解自己是如何的沒被因緣或境界牽著走,若有興趣請由這篇回答往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17092/answer/152060641 感恩! 祝福! 更新 4: 轉貼自末學今天早上在知乎的這題的評論區所寫的意見: 題目: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末學的意見: 修行:http://baike.baidu.com/item/%E4%BF%AE%E8%A1%8C/2103848?fr=aladdin "修行是指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若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這算是世間法的修行,因為這都還是在因緣境界中,也就是還在三界中,佛教的修行分兩種,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詳細的敘述請參考雜阿含785經,以下節錄片段經文: 更新 5: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顯示更多 "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更新 6: 不論自己修行世間法或出世間法,轉變可能都很慢,既然都很慢,末學所學法門直接學習出世間法,直接練習在生活的世間,以出世間法的態度練習,就漸不會被各種因緣或境界牽著走,而漸過著自在無煩惱的生活。 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如何練習覺觀五蘊,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若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之後,就可漸趣向如實,也就是漸以出世間法的方式面對及解決世間事,若有興趣,需要相當長的時期才能真懂,多看多討論,以不疾不徐的練習無貪無嗔無癡的方式,從這篇回答往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17092/answer/152060641 感恩! 祝福!
最佳解答:
把[想要]與[需要]..分清楚就可以在生活中剋制自己的欲望.!! 應知...佛法在以解決生命的問題....生活的身口意只是外在的顯現. 非佛法真實的教導相貌... 只要看看佛陀....為何出家??證悟後如何生活?? 佛陀的聖弟子如何生活?? 就知...佛法的真實相貌..! 以上....供參考!
其他解答:
題主朋友, 星洲對於任何聖教流傳的實修禪法都很有興趣, 因此,想就一個案例來請教題主朋友 : 【案例】 : 面對異性,產生極強的貪愛、乃至淫欲。 【條件】 : 已經具備最基本的止觀基礎 【問題】 : 我們如何很容易就能轉移到【禪境或所緣】,就更不需克制、 勉強、排斥或對抗這排山倒海而來、幾乎莫之能禦的 【愛貪】呢? 1. "轉移" 到甚麼【所緣】? 說明 : 因為朋友強調自己的覺觀之法,是【不需轉移】的, 因此,星洲對於這個【所緣】,非常謹慎而期待, 因為這可能牽涉到非常高級的禪法。 2. 根據上述的【所緣】,而到達甚麼【禪境】? 說明 : 這關係到朋友整個禪法的次第開展,星洲非常期待。 所以,星洲想先獲得上述兩個明確的答案之後, 再進一步了解朋友的覺觀五蘊的禪法。 題主朋友能具體、明確地告知嗎? 謝謝 如意|||||懂得「克制、了解自己欲望的人」,能擁有更大的成就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是關於懂得延遲享受的人,能有更大成就的研究,這個實驗研究大致上如下: 一群小孩被置放在一個房間裡,每個小孩獲得一顆棉花糖,並且被告知,如果十五分鐘以後,他們還沒吃掉自己手上的棉花糖,他們就可以再獲得一個棉花糖,後來研究人員全部離開了房間,沒有人留下來告誡這群小孩,不可以吃掉棉花糖,對於這群小朋友來說,這十五分鐘特別難熬。 十五分鐘過後,研究人員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吃掉了棉花糖,剩下三分之二的小孩為了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忍住自己的慾望沒有吃。 這個實驗研究並沒有在這之後就結束,十四年後,研究人員繼續追蹤那些小朋友,他們發現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其學業成就高於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 這個實驗證明,如果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有機會得到更高的成就。 換句話說,為了獲得更好的未來人生,就必須懂得延遲享受。其實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延遲享受所帶來的優勢其實就存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周遭當中。 延遲週末去玩樂的人,因為把時間拿來充實自己,而獲得了更優秀的能力。延遲購買慾望的人,因為把錢存下來拿去投資,而回收了更多的財富資本。懂得克制晚上休息時間,拿來閱讀一本書的人,因而獲得了更豐富的知識,長久累積下來的知識,成為了他未來成功的本錢。 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回報,無法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只看到了眼前,卻不知道放眼未來。 這個棉花糖的實驗,除了告訴我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的人,會有更大的成就,它其實還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意思是,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歡吃棉花糖,那麼你根本不需要忍耐,你可以當下就把它吃掉,或是把它賣給其它小朋友,因此獲得一筆財富。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之外,還必須了解自己的欲望,因為我們真正感到幸福的時刻,大部份都是當我們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刻。 當我們找到對的另一半,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瘋狂購買我們想要的物品,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薪水增加,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出國旅遊時,我們感到幸福。 因此,要讓自己幸福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麼。這個棉花糖實驗所傳達最重要的觀念,不是「克制自己的慾望」,而是「了解自己的欲望」,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欲望、期待為何,不管多麼能夠堅忍不拔、克制欲望,幸福可能都不會來敲門!|||||第一,要知足。第二,要知慚愧。第三,要知懺悔。第四,才能夠平安、快樂。 知足是從少欲開始,少欲並不等於什麼也不要,而是說生活所需的,應該要的生活必需品,我們是要的。但是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一些奢侈品,多餘的一些虛榮的東西、裝飾的東西,這是不需要的。 慚愧的意思,我們經常覺得自己,驕傲、自卑而妒忌,這個都是不知慚愧。慚愧的意思,我總是各方面想到,不如人的地方,對不起人的地方,對不起自己的地方,自己應該更好但是沒有更好,應該對人家更好,但是沒有做到更好,這就是要慚愧。時時刻刻以慚愧心,告訴自己要繼續不斷成長努力。 要懺悔,我們不斷的在犯錯誤,大錯誤、小錯誤、說錯話、做錯事、動錯念頭,誤會的傷害人,做錯的事情蠻多的,幾乎天天都有,這要懺悔。懺悔並不等於後悔,懺悔就是要負責任,對於我們做錯的事,要認帳,要負起責任來。從此以後不再犯錯。 最後懺悔以後就能快樂,為什麼?心安理得,自己的心經常是保持平靜。為什麼?我沒有心中做了虧心事,始終不承認。 如果能夠這樣子,這個人是標準的佛教徒,這一個人的人生觀,這一個人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能夠充分的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PYju7tiEY|||||人如何在生活中剋制自己的欲望? 就是唸佛 想像雞鴨鵝被殺的痛苦 如果是你自己被殺 然後被吞進肚子 你的感受如何 想想自己為了淫慾 創造下一代 讓下一代承受跟你一樣的痛苦 你還忍心嗎 自然就可以剋制自己的欲望|||||金剛經全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868年),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1、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修行,或者享受其他事物 2、發現原來想要的東西不夠好 ??????A和B喜歡玩不同的遊戲,後來A發現自己對B喜歡的遊戲沒有興趣,A對A本來喜歡的遊戲也沒有興趣了。 3、人們信仰的對像也許相同,也許相異,但是只要那個對像是善良的,在內心祈求那個對象的仁慈,也許能累積足夠的力量。 並不是正經地解答,而只是漫談感想。如果想聊天也可以寄e-mail來,互相啟發 hallohiyeah@gmail.com|||||可以念四種清淨明誨 非常有用,我一天念3遍 我戒掉邪淫了,意淫都沒有|||||請問同參道友在和合敬僧團中傳三皈依/四皈依/五皈依, 是嗎?是在指導關房修四念處嗎? 還有不時會來個更新1/2/3/4 一時五教嗎? 好像佛道小乘阿含思想五蘊暢行在穿,衣,吃,飯;而大乘所謂五陰宛如息念五蘊一點也沒有作用了? 果真要欲拯群萌, 立標明題指向應何增/減不一, 雜阿含又不易, 生長/短變易, 才對啊? 怎麼用不入流的常識詰問已入流者的智慧作為呢?|||||你去把聖經全部讀完一遍FBEFE3C2E0474026
人如何在生活中剋制自己的欲望?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更新: 這是一題簡體字網站的問題,借題,請師兄指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58850 看不懂簡體字的師兄,請用這網站將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 https://name.longwin.com.tw/twcn.php 。 更新 2: 轉貼自末學在該題的評論區所寫的意見:... 顯示更多 轉貼自末學在該題的評論區所寫的意見: 如果您學習末學所學法門,我們的方法,沒在克制、勉強、排斥或對抗,只是練習自己覺觀的能力及覺觀能力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 練習的初期,由於覺觀時念住所緣,自己的注意力被轉移到自己念住的心一境性或專注於所緣的專注於覺知或觀察,自己原來的慾望就已經不相續了。 覺觀熟練後,自己很容易就能轉移到禪境或所緣,就更不需克制、勉強、排斥或對抗。 若能開始練習覺觀苦集滅道,熟練後自己就漸能了解苦的無常無我,覺觀苦集滅道的方法,不只是能不被苦牽著走,自己的覺性越開發,就越能覺觀到自己被無明、我慢等牽著走的過患,也能覺觀到如何就不落入各種過患,自然的就不會再走過患的路(離),自己就慢慢能親身體驗體會出究竟的滅苦之道,而漸不在被任何因緣或境界牽著走。 更新 3: 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就能漸趣向如實,就能漸不被五蘊牽著走,就漸不再在世間法中輪迴,這都是因為學習佛陀所教導的苦集滅道而有的中道智慧,而不會在世間法中頭上安頭或以妄止妄。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而趣向於出世間法,是在這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時就在練習的,之所以說這是出世間法,其差別只在您有沒中道智慧,若不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沒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能力之前,自己行的幾乎都是輪迴於三界的業,能趣向如實後,就可能在累積解脫煩惱自在生活的資糧。有興趣練習直指人心,趣向如實的師兄,請參考末學在知乎的回答。純參考,用而不執,別被末學說的牽著走,您越練習覺觀,能力到時,自己就能了解自己是如何的沒被因緣或境界牽著走,若有興趣請由這篇回答往下看:ht... 顯示更多 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就能漸趣向如實,就能漸不被五蘊牽著走,就漸不再在世間法中輪迴,這都是因為學習佛陀所教導的苦集滅道而有的中道智慧,而不會在世間法中頭上安頭或以妄止妄。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而趣向於出世間法,是在這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時就在練習的,之所以說這是出世間法,其差別只在您有沒中道智慧,若不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沒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能力之前,自己行的幾乎都是輪迴於三界的業,能趣向如實後,就可能在累積解脫煩惱自在生活的資糧。 有興趣練習直指人心,趣向如實的師兄,請參考末學在知乎的回答。 純參考,用而不執,別被末學說的牽著走,您越練習覺觀,能力到時,自己就能了解自己是如何的沒被因緣或境界牽著走,若有興趣請由這篇回答往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17092/answer/152060641 感恩! 祝福! 更新 4: 轉貼自末學今天早上在知乎的這題的評論區所寫的意見: 題目: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末學的意見: 修行:http://baike.baidu.com/item/%E4%BF%AE%E8%A1%8C/2103848?fr=aladdin "修行是指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若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這算是世間法的修行,因為這都還是在因緣境界中,也就是還在三界中,佛教的修行分兩種,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詳細的敘述請參考雜阿含785經,以下節錄片段經文: 更新 5: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顯示更多 "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更新 6: 不論自己修行世間法或出世間法,轉變可能都很慢,既然都很慢,末學所學法門直接學習出世間法,直接練習在生活的世間,以出世間法的態度練習,就漸不會被各種因緣或境界牽著走,而漸過著自在無煩惱的生活。 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如何練習覺觀五蘊,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若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之後,就可漸趣向如實,也就是漸以出世間法的方式面對及解決世間事,若有興趣,需要相當長的時期才能真懂,多看多討論,以不疾不徐的練習無貪無嗔無癡的方式,從這篇回答往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17092/answer/152060641 感恩! 祝福!
最佳解答:
把[想要]與[需要]..分清楚就可以在生活中剋制自己的欲望.!! 應知...佛法在以解決生命的問題....生活的身口意只是外在的顯現. 非佛法真實的教導相貌... 只要看看佛陀....為何出家??證悟後如何生活?? 佛陀的聖弟子如何生活?? 就知...佛法的真實相貌..! 以上....供參考!
其他解答:
題主朋友, 星洲對於任何聖教流傳的實修禪法都很有興趣, 因此,想就一個案例來請教題主朋友 : 【案例】 : 面對異性,產生極強的貪愛、乃至淫欲。 【條件】 : 已經具備最基本的止觀基礎 【問題】 : 我們如何很容易就能轉移到【禪境或所緣】,就更不需克制、 勉強、排斥或對抗這排山倒海而來、幾乎莫之能禦的 【愛貪】呢? 1. "轉移" 到甚麼【所緣】? 說明 : 因為朋友強調自己的覺觀之法,是【不需轉移】的, 因此,星洲對於這個【所緣】,非常謹慎而期待, 因為這可能牽涉到非常高級的禪法。 2. 根據上述的【所緣】,而到達甚麼【禪境】? 說明 : 這關係到朋友整個禪法的次第開展,星洲非常期待。 所以,星洲想先獲得上述兩個明確的答案之後, 再進一步了解朋友的覺觀五蘊的禪法。 題主朋友能具體、明確地告知嗎? 謝謝 如意|||||懂得「克制、了解自己欲望的人」,能擁有更大的成就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是關於懂得延遲享受的人,能有更大成就的研究,這個實驗研究大致上如下: 一群小孩被置放在一個房間裡,每個小孩獲得一顆棉花糖,並且被告知,如果十五分鐘以後,他們還沒吃掉自己手上的棉花糖,他們就可以再獲得一個棉花糖,後來研究人員全部離開了房間,沒有人留下來告誡這群小孩,不可以吃掉棉花糖,對於這群小朋友來說,這十五分鐘特別難熬。 十五分鐘過後,研究人員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吃掉了棉花糖,剩下三分之二的小孩為了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忍住自己的慾望沒有吃。 這個實驗研究並沒有在這之後就結束,十四年後,研究人員繼續追蹤那些小朋友,他們發現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其學業成就高於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 這個實驗證明,如果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有機會得到更高的成就。 換句話說,為了獲得更好的未來人生,就必須懂得延遲享受。其實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延遲享受所帶來的優勢其實就存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周遭當中。 延遲週末去玩樂的人,因為把時間拿來充實自己,而獲得了更優秀的能力。延遲購買慾望的人,因為把錢存下來拿去投資,而回收了更多的財富資本。懂得克制晚上休息時間,拿來閱讀一本書的人,因而獲得了更豐富的知識,長久累積下來的知識,成為了他未來成功的本錢。 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回報,無法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只看到了眼前,卻不知道放眼未來。 這個棉花糖的實驗,除了告訴我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的人,會有更大的成就,它其實還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意思是,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歡吃棉花糖,那麼你根本不需要忍耐,你可以當下就把它吃掉,或是把它賣給其它小朋友,因此獲得一筆財富。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之外,還必須了解自己的欲望,因為我們真正感到幸福的時刻,大部份都是當我們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刻。 當我們找到對的另一半,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瘋狂購買我們想要的物品,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薪水增加,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我們感到幸福。當我們出國旅遊時,我們感到幸福。 因此,要讓自己幸福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麼。這個棉花糖實驗所傳達最重要的觀念,不是「克制自己的慾望」,而是「了解自己的欲望」,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欲望、期待為何,不管多麼能夠堅忍不拔、克制欲望,幸福可能都不會來敲門!|||||第一,要知足。第二,要知慚愧。第三,要知懺悔。第四,才能夠平安、快樂。 知足是從少欲開始,少欲並不等於什麼也不要,而是說生活所需的,應該要的生活必需品,我們是要的。但是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一些奢侈品,多餘的一些虛榮的東西、裝飾的東西,這是不需要的。 慚愧的意思,我們經常覺得自己,驕傲、自卑而妒忌,這個都是不知慚愧。慚愧的意思,我總是各方面想到,不如人的地方,對不起人的地方,對不起自己的地方,自己應該更好但是沒有更好,應該對人家更好,但是沒有做到更好,這就是要慚愧。時時刻刻以慚愧心,告訴自己要繼續不斷成長努力。 要懺悔,我們不斷的在犯錯誤,大錯誤、小錯誤、說錯話、做錯事、動錯念頭,誤會的傷害人,做錯的事情蠻多的,幾乎天天都有,這要懺悔。懺悔並不等於後悔,懺悔就是要負責任,對於我們做錯的事,要認帳,要負起責任來。從此以後不再犯錯。 最後懺悔以後就能快樂,為什麼?心安理得,自己的心經常是保持平靜。為什麼?我沒有心中做了虧心事,始終不承認。 如果能夠這樣子,這個人是標準的佛教徒,這一個人的人生觀,這一個人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能夠充分的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PYju7tiEY|||||人如何在生活中剋制自己的欲望? 就是唸佛 想像雞鴨鵝被殺的痛苦 如果是你自己被殺 然後被吞進肚子 你的感受如何 想想自己為了淫慾 創造下一代 讓下一代承受跟你一樣的痛苦 你還忍心嗎 自然就可以剋制自己的欲望|||||金剛經全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868年),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1、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修行,或者享受其他事物 2、發現原來想要的東西不夠好 ??????A和B喜歡玩不同的遊戲,後來A發現自己對B喜歡的遊戲沒有興趣,A對A本來喜歡的遊戲也沒有興趣了。 3、人們信仰的對像也許相同,也許相異,但是只要那個對像是善良的,在內心祈求那個對象的仁慈,也許能累積足夠的力量。 並不是正經地解答,而只是漫談感想。如果想聊天也可以寄e-mail來,互相啟發 hallohiyeah@gmail.com|||||可以念四種清淨明誨 非常有用,我一天念3遍 我戒掉邪淫了,意淫都沒有|||||請問同參道友在和合敬僧團中傳三皈依/四皈依/五皈依, 是嗎?是在指導關房修四念處嗎? 還有不時會來個更新1/2/3/4 一時五教嗎? 好像佛道小乘阿含思想五蘊暢行在穿,衣,吃,飯;而大乘所謂五陰宛如息念五蘊一點也沒有作用了? 果真要欲拯群萌, 立標明題指向應何增/減不一, 雜阿含又不易, 生長/短變易, 才對啊? 怎麼用不入流的常識詰問已入流者的智慧作為呢?|||||你去把聖經全部讀完一遍FBEFE3C2E0474026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